暖新闻没暖到心窝子,还戳到肺管子!毛病在哪儿?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xxx好样的”“被xxx整哭了”“xxx你被曝光了”……
如今,满屏都是类似的好人好事暖新闻,一开始还能吸引眼球,看多了公众识破套路,不看正文就能猜到开头和结局,慢慢腻味。
作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内容载体,暖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除了同质化,人物标签化、故事模板化、情绪泛滥化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常给人一种硬凹、尬暖的感觉。甚至有的暖新闻还因为新闻失实而“翻车”、低级红高级黑,直接戳到公众肺管子。
如何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在题材、内容、形式等方面,暖新闻可以有哪些创新?
6月,传媒茶话会对话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工人日报原社长孙德宏,凤凰网栏目制片人江韵,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
暖新闻不全是“好人好事”
2015年4月,凤凰网率先推出了暖新闻栏目,并放在首页的重要位置,开启了暖新闻的发展。暖新闻重视人文关怀,追求社会责任,能展现媒体担当,发挥着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作用。一时间,媒体纷纷在报纸、客户端、新媒体端刊发暖新闻。
高铁上救人的白衣天使、逆行救火的消防队员、捐款献爱心的老人、勇救落水儿童的青年……随着暖新闻多起来,很多人觉得暖新闻等于好人好事。
“好人好事是暖新闻,但是暖新闻不全是好人好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说道。
曾祥敏表示,暖新闻是激励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闻,是呈现真实世界的一个切面,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工人日报原社长孙德宏认为,那些温暖人心的,给人满足、愉快、温暖、幸福、释放、治愈感受的报道,初步来讲都可以是暖新闻。往更高一点说,那些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报道,也是暖新闻。
“我们应该肯定和鼓励暖新闻的发展。暖新闻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人性美的东西多了,只会令人更高兴,引导社会向善。在社会发展和工作生活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五彩斑斓的故事,虽然母题上都是讲生讲死讲爱情讲亲情,但人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是永生不变的,所以即使在今天,温暖人心的故事依然会让人动容。”孙德宏充分肯定暖新闻的初衷和努力。
生活中,暖新闻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篇文章总会在不经意间戳中人们柔软的内心。
比如,2020年3月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日报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的作品,《一起看夕阳》就可以称作暖新闻。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3月5日傍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孙德宏分析道,照片的温暖之处在于对人的关怀几乎到了终极关怀的层面。疫情汹涌,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却很真挚、细腻,让生死未卜的严重患者这个时候再去体味一下霞光满天的黄昏,这样一种关怀和温暖触动人心。
小心因这4个问题“翻车”
新媒体时代,暖新闻以真善美感动人心、鼓舞人前行,但部分暖新闻在采编操作中多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暖心”的质量。
第一是新闻失实的问题。2021年11月18日,一条“儿子牺牲6年后婆婆送儿媳出嫁”的新闻短视频冲上微博热搜。众多网友起初感动于这样的人间温暖、婆媳情深。然而深入一看,这条视频连基本的新闻五要素都没有,后被证实是假新闻。在部分短视频平台上,一时间全是“儿子牺牲×年后婆婆送儿媳出嫁”这种乱用路人素材套版炮制而成的内容。
部分短视频平台上“儿子牺牲×年后婆婆送儿媳出嫁”的素材
“这样的暖新闻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孙德宏提到,一个新闻连真实性都没有,初衷再好,想法再好,效果再好都没有用,假新闻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动摇媒体的立身之本。
第二是在价值观上存在低级红高级黑的问题。比如,报道拾荒老人、高龄老人倾囊式捐款,新闻没让用户暖心,反而让人心酸。又如,报道抗疫工作者怀胎九月却仍坚守一线,并说“这是最好的胎教”,被网友质疑缺乏人文关怀。再如前段时间泛滥的“萌娃现场跳舞感恩大白”,徒留一地尬暖。
凤凰网栏目制片人江韵表示,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无意为之,出发点不是为了“黑”,只是为了占位宣传。但由于选材不到位,强行上价值,观众无法共情,最终成为报道者一个人的狂欢,导致“尬暖”。二是有意为之,通过表面的“红”引起受众反感,从而达到实黑的效果,与“黑粉”行为类似。
第三是存在选择性报道的问题。如在报道消防员救火时,部分媒体习惯性报道消防员救火时的危险、辛苦和勇敢,树立消防员的英勇形象,却忽略向公众深层剖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向民众普及消防逃生的常识。
“暖新闻的内核是‘新闻’,报喜不报忧、深度反思不够对于新闻是致命问题。”江韵对此说道。她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报道中不回避真实情况,不刻意隐去社会矛盾下的真实无奈,不通篇强行正能量。
第四是内容上存在标题党、模板化、同质化、情感泛滥化等问题。如“xxx好样的”“xxx你被曝光了”……这样的标题一搜一大把,网友看了标题就已经猜到了结尾。勇救落水者后默默离开、帮助老人后婉拒感谢费等故事细节挖掘不够,通常表现为“主人公遇到某困难,某英雄登场帮助,帮助后英雄默默退场,最后点赞正能量”这样同质化的叙述套路。同时,“泪目”“痛哭”“破防”这样的情绪化词汇被大量使用,导致煽情化、情感泛滥化。
曾祥敏强调:“暖新闻应以事实暖心、人物暖心、故事暖心、细节暖心、情感暖心,不是以煽情暖心、形式暖心、口号暖心、重复强化暖心。”
抓住这5条创新方法
暖新闻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暖到心上,卡到点上,才能事半功倍地传播正能量。
那么,创新做好暖新闻,有哪些巧劲儿可为?
第一,在报道理念上要坚守真实性,把握价值导向。
“我们对暖新闻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传递积极感人的能量这一点上。”
曾祥敏表示,暖新闻报道必须坚守真实性,把握价值导向,不能为了突出“暖”而选择性报道、回避事件背后的现实问题,因噎废食。他建议,可以与其他垂类新闻相配合,关心善举背后的动机、问题和解决措施。
江韵认为,优质的暖新闻,可以用“外圆内方”来形容,“暖”赋予其温情的外壳,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安抚人心;而“新闻”则赋予其有棱有角的内核,有态度、有深度,不只关注光鲜亮丽的好人好事,也要关注到少有阳光照亮的角落。
第二,在报道人群上平衡典型性和特殊性,多关注平凡人的暖心故事。
很多人以为消防员、医生、军人、教师等特定职业的人群才是暖新闻的报道对象,这窄化了暖新闻的报道人群。
曾祥敏建议,除了以上公共服务的群体,暖新闻可以将目光更多投向三类人:第一类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可能是“后疫情时代”的外卖员、快递小哥、家政工作者,也可能是一个过路的司机、游玩的小孩、接机的母亲等等。第二类是残疾人群体,关注残疾人突破自我的励志故事。第三类是科学家、基层干部等在国家战略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群体,挖掘他们身上普通人的一面和感人的故事,重塑当代年轻人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
第三,在数量上把握适量原则,注意挖掘大选题。
江韵建议,“为了保证每个暖新闻都能稳、准、狠地击中受众情绪,避免审美疲劳,在选题上要注意挖掘大选题”。
通常来说,适宜制作暖新闻的大选题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引起了全民情绪震荡、迅速霸榜热搜与朋友圈的突发新闻大事件,适宜在事件早期快速报道,抢占第一波情绪热度。
二是,已经发酵过一段时间、热度不减的社会性议题。热度不减,说明该事件具有普世的、非时效性的情感点,例如母子情、父子情这样经久不衰的情感点,适宜在相关社会议题热度不减的情况下借势传播。
2010年春运期间,新华社的一张照片《孩子,妈妈带你回家》就抓住了动人的母子情,并获得2011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年轻的母亲巴木玉布木,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就要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恬然安睡。抬头前行的巴木玉布木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让网友感受到母亲的力量。11年后,新华社记者再次找到巴木玉布木,关注她的生活变化,发布《新华社记者苦寻11年找到当年刷屏的“春运母亲”,然而……|成风化人》再次掀起传播热潮。
第四,在内容上坚持事实说话、找准暖的逻辑。
在内容方面,孙德宏给出三点建议:
一,暖新闻形式上的创新终究要以事实说话,按新闻规律有针对性地讲好故事,并注意把人文关怀作为事实叙述和展开的阐释立场,才能进一步谈创新。
二,要注意捕捉关键素材,抓住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呈现阐释立场。
三,要弄清楚暖新闻惊奇、暖心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准逻辑关系,才能找到与大家的共鸣点,从而做出创新。
比如,消防员、疫情防护人员的暖新闻之所以暖,是因为他们确有跟普通人不同之处,跟普通人的基本逻辑、基本常识有冲突、有张力,他们的事迹是常人做不到的,所以才会有惊奇感,暖心感。找准当事人为什么能做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到了的,也就能找到与受众的共鸣。
江韵补充道,打磨内容时,在标题上可以增加“第一视角”“第一人称”,例如“天才儿子”金晓宇的新闻,标题直接采用其父亲的口吻来陈述——“大家说他是天才,但我们只想让儿子活着”,既尊重事实,避免替人过度表达,也活用事实,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代入感。
同时,在人物刻画上,记者、编辑要深挖细节,丰富人物形象,注意今昔对比的细节刻画,不回避真实情况。
第五,注意站在当事人角度提供人文关怀。
曾祥敏提醒,具有人文关怀的暖新闻要避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裹挟,要看到普通人身上值得讲述的故事,关照现实背景下大众的真实情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换位思考问题,切实疏通解决困难。
“暖新闻看似是客观的新闻报道,呈现着无法改动的事实,但实际上能够传达出平台与报道者的价值观。无论时事如何变化,技术呈现手段有何创新,真正让暖新闻能够长盛不衰的,仍然是报道人的一双眼和一颗心。只有保持敏锐的新闻触感和人文主义站位,从群众中来,才能让暖新闻暖到群众中去。”江韵提醒道。
你对当下的暖新闻报道
有哪些建议?
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
END
往期推荐